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澳門傳媒對筷子基平民大廈重建的反應

二零一零年八月四日,一直關注澳門公屋建築筷子基平民大廈的葡文《澳門論壇日報》記者彭愛嘉(Raquel Carvalho)在該報當日頭版報導上「盜用」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台譯馬奎斯)一部小說的標題《預知死亡紀事》(註一)。這是葡國建築師協會會長訪澳兩個多月後本地傳媒首次重提筷子基平民大廈的重建問題。同日除了一些華文媒體報導的老翁拒遷事件外,幾乎空置的大廈內只剩下零星燈火,沒有新聞,然而《論壇日報》卻以頭版、內頁兩版大幅描述即將清拆重建的平民大廈。葡文傳媒所說的拆建「爭議」,並沒有引起更多捍衛公屋回憶的行動。

報章指的舊筷子基平民大廈,原名為筷子基平民坊(註二),坐落於古稱赤洲的「筷子基半島」,一九八一年建成,八四年入伙,由葡裔建築師韋先禮(Manuel Vicente)和Paul Sanmarful於七九年設計。這平民坊取代了一九三二年落成的公屋「五二八坊」,並已於二零一零年拆掉重建,今天仍然保留下來的就只有「一雙筷子」和葡國軍政府「革命紀念」的痕跡──筷子基的南、中、北三街(葡文分別以葡國前內閣總理飛喇士、前總統高士德(註三)和前屬務總長俾若翰的名字命名)。一九九五年,新的筷子基平房坊獲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該平房坊是一個小型社區,過去有衛生中心、托兒所、餐室、商舖等設施,還有大廈範圍內充裕的公共空間和一座土地廟。

自去年季秋筷子基平民大廈「可能」需重建的消息傳出後,澳門各種語種傳媒反應不一。當局公開計劃後,翌日華文媒體即發放了消息,可是較晚後才報導大廈的價值,相對低調。葡文傳媒則相反,多次以筷子基為頭版新聞。《論壇日報》是最早關注平民大廈價值的本地報章,去年十一月十九日已經率先以頭條報導事件,馬若龍、雅迪、馬斯華、樊飛豪等建築師接受訪問時表示支持保留活化平房大廈;澳門建築師協會則在受訪後成了本地首個支持保留原作的社團。

一些中、葡建築師曾表達對該區人口密度的擔憂,不過公共房屋的嚴重不足所引起的社會矛盾、所牽涉的利益關係,比筷子基平民大廈本身的價值更容易成為華文傳媒的焦點。在這樣 的背景下,澳門居民更關注的也自然是公共房屋的供求。另一方面,葡文媒體的讀者、觀眾相對少得多,報導手段相對大膽。加上葡文報章篇幅一般較少,報導文物、建築的比例相對重得多,筷子基社屋就成了四份葡報的採訪焦點(澳廣視葡文台新聞也談及過重建的「爭議」,《論壇日報》和《句號報》更曾以頭版報導)。去年係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週年,國內外傳媒再次聚焦此地,當中葡新社發出的相關消息令一些葡國報章也注意到此事。另外,國外的兩份華文報章──巴西《美洲華報》和葡國《葡華報》亦有相關報導。

至於本地華文媒體,澳門建築師協會理事長去年十一月接受《論壇日報》專訪的內容譯成了中文,在該會冬季會刊上刊登。今年年初,澳門文物大使協會表態支持活化,並透過《澳門日報》和《華僑報》等報章發佈了新聞稿,華文讀者首次可透過這兩份主流報章得知筷子基平民大廈的價值。後來,文物大使協會就立法保護本地文物公開表態和該會會長接受《句號報》專訪時,再次提及到筷子基「事件」。二月,澳門文物保存修復學會會長在《華僑報》上發表文章,質問「難道筷子基就沒有值得保留的建築?」四月,筷子基成了香港華英雙語的建築設計月刊《透視》封面主題,篇幅比同一期的澳門科學館專題還要多。英文《澳門每日時報》和月刊《澳門商訊》英文版也有相關評論。可是,如果單從文章數目來看,葡文傳媒所佔的比例遠遠超出華文媒體,但大部份澳門居民不懂葡語,無法讀到建築師的意見。

二十世紀中以前澳門公屋歷史見證,就只剩下的巴波沙坊「大庇寒畯(峻)」牌坊仿製品,「殖民時代」建成的路環社會房屋和舊氹仔平民屋村已不復見。繼筷子基平民大廈後,六十年代的羅必信夫人大廈和七十年代的嘉翠麗大廈將隨之重建。重建可換來更多的單位和更好的居住環境,這一點大家都是贊同的,也是必須的。可是從這次重建看來,澳門居民對本地公屋歷史似乎還未有太多的關注。澳門的公屋歷史比鄰近地區的還要長,公屋居民甚少,也沒有像香港對公屋過去的感情和歸屬。

從「筷子基平民大廈清拆事件」可窺看到一些澳門傳媒的生態景象,它們與澳門社會本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之餘,又對社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澳門近期的幾宗「文物保育風波」裡,傳媒本身均有直接參與。澳門傳媒不同的報導手段和內容,以及其立場亦係其精彩所在。另一方面,「筷子基事件」揭示了建築文物和公屋回憶在澳門的一些問題。在世界遺產的效應下,現在的澳門的確會比廿、卅年前有更多的文物保護意識。然而,近年的急速發展令不少在官方名單以外具歷史價值的古老房屋和具時代意義的當代建築不斷消失,而澳門各語種傳媒在這時往往有令人感到意外的反應。

註一、西班牙文原題為《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內地和台灣分別有《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和《預知死亡紀事》兩種譯本。

註二、「平民坊」一詞為葡文「Bairro Social」的漢譯,意為社會屋村,比上世紀末出現的新譯「平民大廈」更貼近原意。
 

註三、與前澳督高士德的名字漢譯相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