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曾獲亞洲建築師會金獎,筷子基社屋乃當代建築歷史文物

本地葡文報章《澳門論壇日報》昨日(十一月十八日)報導了房屋局明年拆建「筷子基平民大廈」所引起的「爭議」,並訪問了數位資深建築師和澳門建築師協會。受訪者均表示,由葡國建築家Manuel Vicente設計的筷子基社會房屋是「具重大歷史文物價值」的「一件當代建築先驅作品」。

澳門建築師協會強調筷子基社屋是「當代建築在本澳和世界上一個不可替代的標誌」,是本澳和鄰近地區中一個優秀的例子。根據該會的提供資料,在筷子基社屋建成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葡國仍處於非常封閉的狀態,然而這些社屋的建築風格卻受到意大利理性主義和英語國家思潮交錯的影響,在建築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前澳門文化司署司長馬若龍、建築師樊飛豪也認為這些房屋具有歷史價值。筷子基社屋曾於一九九五年獲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十二年後亦曾於「葡國國際建築三年展(二零零七)」中展出。

前澳門市政廳廳長馬斯華指出新方案中的建築物是「兩座沈重、極為龐大的高廈,就澳門而言規模過分稠密、巨大。」他批評當局「錯在嘗試『在同一空間裡解決所有的房屋問題』」。他又警告,當局的新方案將產生「兩個人類蜂巢,有可能觸發社會共容的問題」;這種「香港化」在澳門並不適用。另外,馬斯華對房屋局是否有能力處理「清潔、健康、社會秩序等問題」表示懷疑。

樊飛豪亦直言對「筷子基平民大廈」的方案感到遺憾,他指出「由於該區的人口已經非常稠密,更大程度的集中將會損害各人的生活素質」。他又認為解決的手段應「重質不重量」。至於新廈若得以建成,該區的交通和配套設施是否足夠和有效,馬斯華和樊飛豪同樣提出了疑問。

已屆杖國之年的Manuel Vicente曾來澳工作,梁文燕培幼院、筷子基社會房屋,以及在雅廉房和南灣的一些房屋等均是其筆下的作品。其另一傑作西灣湖廣場於零三年建成,並獲得了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的榮譽。該項目的合作設計人之一利安豪較早前在《新生代》發表了一篇英文文章,讚揚了Manuel Vicente等建築師對澳門的貢獻:「與現今的建築師不同,他們在專業上得到充分的自由,為澳門設計出一系列的房屋計劃。這些房屋計劃不單重新描繪了一些新區的面貌,更重要的是能融入到城市中,避免了『貧民窟化』的現象。其實,建築有社會、道德、文化,以及與人類存在有關的多種面貌,這些面貌不應受到忽視。」

1 則留言:

  1. 「筷子基平民大廈」,可以考慮改變用途,

    第一,四周建築物都已經很多,如改變為更高建築物,是否合理。
    第二,附近都無足夠的社會設施,可考慮更改用途。

    回覆刪除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