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彭慕治主講澳文化自然遺產

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葡文系昨天(十一月廿七日)在該校中葡樓舉辦了「全球背景下的澳門文化和自然遺產」講座,邀請了歷史學者、科技大學客座講師彭慕治主講。

講座由澳大葡亞研究中心主任施莉蘿主持。曾任澳門文化學會主席的彭慕治,首先向較早前去逝的舊同僚、最早參與起草本澳文物保護法例的其中一位專家菲雷拉(Francisco Figueira)致敬。隨後向觀眾介紹了在全球背景下保護本地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歷史,以及各種可能危害這些遺產的原因。彭慕治說,儘管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任經濟局局長的羅保已有在本澳水域打撈古船的想法,當局亦有設立保護文物的委員會,然而到了一九七四年,當局在搶救盧廉若花園後才算是有了第一次保護文物的實際行動。

彭慕治介紹,八十年代文保法例並未得到貫徹執行。原直屬總督的維護澳門都市、風景及文化財產委員會於一九八四年為新的保護建築、景色及文化財產委員會所取代,改為在文化學會的文化財產辦公室內工作,令當時的文保工作更為困難。他回憶道,廿多年前,現在的澳門商務旅遊中心是一座非常破舊的房子,得以保存至今實有賴當局和社會各界對文物保護所付出的努力。

彭慕治指出,本澳文保主要遇到的問題是不完善的城市化和地產發展的壓力,當局在興建新廈時需考量相關區域的人口密度和生活素質。另外,他認為本澳的非物質遺產──土生語與本身已獲例入世遺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有很大關聯,冀望當局和各界人士,尤其是土生社群加大力度支持土生語申報成為世界非物質遺產,並繼續使用這種語言。他又提到,九十年代末赴葡、具中葡文化交流特色的火船「澳門號」應交回予澳門人,再次停泊在古老的內港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